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德性和知识的融通孔子和德行与知识的关系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德性和知识的融通孔子以及德行与知识的关系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孔子课外活动的例子仁德思想是哪个学派的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孔子课外活动的例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关孔子课外活动的例子,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1.射箭:孔子射艺精湛,他曾自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他还提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在射礼中,孔子非常讲究揖让进退之礼,认为射箭也要符合君子之道。
2.钓鱼:《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喜欢钓鱼,常钓于杏林之陂,并声明钓鱼不是为了求食,而是为了钓得周文王用过的“仁义”之鱼。后来有学生问孔子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解释说:“仁义之心,人皆有之。我愿通过钓鱼的方式,和大家一起亲身实践‘仁义’”。
3.击缶:孔子善待盲人乐师,当遇到听不懂礼乐的鲁君时,也不气恼,而是***取了“击缶”这种易懂的方式与之交流。《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者,以其有舜有臣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者,以其无臣也。”
此外,在学习方面,孔子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和数数之法”。
在社交方面,孔子喜欢结交各种各样的人,他认为这样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路。他曾经在鲁国担任过官职,也曾经到过很多地方旅行,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仁德思想是哪个学派的
儒家学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基础位置,因为儒家最基础也是最高明的内涵即是仁德,仁德的内涵既可以退而修身,也可以进而治国平天下。
孔子对于“仁”的标准已接近圣王的标准。孟武伯曾问孔子关于哪位弟子达到了仁的标准。在孔子看来,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的子路没有达到仁的标准,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的冉求没有达到仁的标准,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的公西华也没有达到仁的标准。
大概在孔子看来,仁有很丰富的内涵,甚至是永远追求而达不到的标准。其诸多弟子只是学习了其中一个面向而已。
仁,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德,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
仁德,仁义道德,指致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
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丧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3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4子见南子
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
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
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
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
5.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帽子)。」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回家是***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寓言:狂喜勿语,语必浮夸;暴怒勿言,言必伤人。
文章分享结束,德性和知识的融通孔子和德行与知识的关系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